辽阳股票配资 贵又齁甜?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吃饼干了?
辽阳股票配资
新兴烘焙崛起,传统饼干遇冷
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,新兴的餐饮模式正不断挤压食品零售的空间,面包饼干领域亦是如此。过去几年,从乐乐茶、好利来到鲍师傅、虎头局,新中式烘焙、新茶饮烘焙以及老字号烘焙,如浪潮般席卷而来,一遍又一遍“收割”着年轻人的钱包。在这场甜蜜的消费盛宴里,超市中那些保质期长达180天以上的面包、饼干,尤其是饼干,却显得有些落寞。
咨询机构Frost & Sullivan测算数据显示,2013年至2018年期间,饼干品类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仅为5.1%,不仅远低于休闲食品整体11.8%的增速,与烘焙糕点12.8%的增长率相比,更是望尘莫及。
曾经风光无限的太平梳打、3+2、咸趣甜趣等大品牌,这几年都逐渐沉寂,在市场上能保持较高存在感的,恐怕只有“饼干之王”奥利奥了。其实,奥利奥品牌的发展历程,恰能反映出饼干品类如今在市场中所处的尴尬境地。
接下来,就让我们通过奥利奥的发展史,深入探讨饼干在中国市场的现状。
饼干的前世今生与奥利奥的诞生背景
饼干的历史源远流长,其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。不过,在19世纪末期之前,饼干一直属于家庭自制食品,并非如今大规模生产的快消品。19世纪,荷兰和德国的啤酒商将啤酒生产的副产品——酵母,供应给当地面包师,商业酵母由此登上食品工业的舞台。
到了19世纪70年代,鲜酵母的出现,使得烘焙食品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。再加上后来可控温烤箱在美国逐渐普及,烘焙食品产业完成了工业化转型,奥利奥的故事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拉开帷幕。
美国地域广阔,东西两岸经济繁荣,而中部地区相对落后,尤其是地处地理中心的堪萨斯州,宛如一片大农村。19世纪中叶,这里没有大型烘焙企业,当地饼干都出自小作坊。面包师在烘焙店里烤好饼干后,用马车运送到附近杂货店,再出售给消费者。随着工业化浪潮的汹涌来袭,传统面包师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,他们不得不另谋出路。就在这时,雅各布和约瑟夫·卢斯兄弟来到这里,收购了一家饼干企业。
雅各布·卢斯是一位极具野心的企业家,在他眼中,开小店卖饼干格局太小,他立志打造一家全国性的工业化烘焙巨头。尽管当时他的公司只是一家小镇饼干厂,但他给公司取名为美国饼干与制造公司,口气着实不小。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,他聘请了律师阿道夫斯·格林。
阿道夫斯绝非等闲之辈,在他的精心运作下,美国饼干与制造公司(简称ABC)一口气收购了40家面包店,一夜之间摇身一变,成为美国第二大饼干制造商,仅次于纽约饼干公司,领先于美国烘焙公司。
从1890年到1897年,这三家饼干巨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商战,他们在彼此的地盘上疯狂开店,大打价格战,这场争斗史称“饼干战争”。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7年,却始终未分出胜负,然而雅各布却因积劳成疾,不得不从公司总裁的位置上退下来。尽管心有不甘,但ABC的控制权最终还是落入了弟弟约瑟夫和高管阿道夫斯手中。
约瑟夫显然没有哥哥雅各布那般称霸市场的雄心壮志,面对财务报表上的巨额亏损,他决定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大战,首要任务是让公司实现盈利。在他的指示下,阿道夫斯再次出手,策划了一场涉及100多家饼干厂商的大规模并购。最终,三大公司签署协议,合并成立了美国最大的烘焙巨头——National Biscuit Company,简称纳贝斯克(Nabisco),而纳贝斯克正是后来奥利奥品牌的母公司。
躺在病床上的雅各布听闻此消息,虽极力反对,但已无力回天,只能无奈地以股东身份进入纳贝斯克的董事会。1902年,身体康复的雅各布决心东山再起,他果断卖掉自己在纳贝斯克的所有股份,退出董事会。随后,他再次投身饼干行业,开启了新的创业之旅。
巧克力夹心饼干鼻祖与奥利奥的模仿起步
1908年,雅各布的阳光饼干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Hydrox的饼干。这款饼干与当时市面上造型粗糙的饼干截然不同,它采用了新颖的两层巧克力饼干夹白色夹心的设计,还加入了花朵纹路、扇形边缘以及中间标志性的月桂花环,整体风格极具欧式风情。从当时的广告宣传中可以看出,Hydrox被定位为下午茶的高雅小点心,广告中建议搭配精致考究的餐具,再配上樱桃等水果一同享用。看到这里,大家应该明白了,这种巧克力夹心饼干的首创者其实是Hydrox,奥利奥最初只是个模仿者。
Hydrox凭借高端的定位和新奇的设计,在众多饼干品牌中脱颖而出,迅速成为20世纪全美饼干之王。据说当时杂货店进货都是按吨采购,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。与此同时,雅各布的阳光饼干公司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,从1908年到1912年,一跃成为全美第二大烘焙企业,仅次于纳贝斯克。雅各布用实际行动证明,当年的合并并非明智之举,自己完全有能力创造更辉煌的成就。
此时,纳贝斯克的掌门人已换成了阿道夫斯。没错,就是那位当年帮助雅各布进行收购,后来又主导合并其公司的律师。阿道夫斯敏锐地察觉到,雅各布这位前老板如今已成为纳贝斯克最大的竞争对手。为了击败阳光饼干公司,纳贝斯克决定针对其王牌产品Hydrox推出对标产品,于是奥利奥应运而生。
早期的奥利奥在设计上几乎是对Hydrox的全盘抄袭,甚至连Hydrox最标志性的月桂花环纹路都照搬过来。
奥利奥的逆袭之路:从山寨到王者
关于奥利奥后来是如何逆袭击败Hydrox的,坊间流传着多种说法。有一种说法略显荒诞,认为奥利奥的名字比Hydrox更具优势。奥利奥(Oreo)这个名字简单易读,连小孩子都能轻松念出,而且容易记忆。从造型上看,两片圆圆的饼干恰似两个“o”,而中间的“RE”则代表奶油(cream),组合起来就是“Oreo”。相比之下,Hydrox的名称源于氢和氧,虽然本意是想突出产品的纯净,但听起来却像是洗衣服用的清洁剂名称。
还有人认为,奥利奥的几次设计改进才是其反超的关键。这些改进包括将原先棕色的饼干改为纯黑色,重新设计花纹,用四叶草取代月桂叶,并在饼干边缘增加锯齿形花纹,不仅使饼干更易于抓取,口感也得到了提升。
但在我看来,这些说法都有些牵强。实际上,从1912年奥利奥诞生到20世纪50年代,奥利奥始终未能超越Hydrox,而且还被大众普遍视为山寨产品。Hydrox甚至专门制作广告,讽刺奥利奥,提醒消费者购买夹心饼干时要认准正品,不要被山寨货蒙骗。
广告讽刺奥利奥
真正让奥利奥实现逆袭的,是两家公司背后实力的巨大差距。
尽管阳光饼干公司一度成为全美第二大烘焙企业,但与垄断级别的巨无霸纳贝斯克相比,仍存在显著差距。奥利奥诞生的那一年,阳光饼干公司的营收为1200万美元,而纳贝斯克的营收高达4500万美元,体量接近阳光饼干的4倍。而这种体量上的差距,本质上体现的是渠道和营销能力的差距。
在零售业的竞争中,胜负的关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:一是渠道,即对货架资源的争夺;二是营销,也就是广告宣传。这两者相辅相成,紧密相连。
从渠道商的角度来看,他们自然更倾向于销售那些广告投放量大的品牌产品。原因很简单,品牌广告做得好,产品的销量就有保障,渠道商手中的库存就能快速转化为现金流。这一商业逻辑,从100多年前延续至今,始终未变。即便在如今的电商时代,像天猫这样的电商平台,也会通过各种流量扶持和活动资源,鼓励品牌加大营销投入。品牌做广告看似与平台没有直接利益关联,但实际上,广告投放越多,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越容易被激发,平台的交易额也会随之增长,平台自身的商业价值也得以提升。
回到奥利奥的案例中,纳贝斯克作为老牌大公司,与众多杂货店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同时,纳贝斯克还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,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,也帮助杂货店更好地销售饼干。因此,杂货商们更愿意推广纳贝斯克的奥利奥,甚至愿意自掏腰包开展促销活动,为奥利奥助力。
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,奥利奥这个山寨产品在市场上得以立足,并未被正品Hydrox彻底击败。
直到20世纪50年代,奥利奥的发展迎来了重要转折点。这一时期,奥利奥似乎突然找准了自己的定位——面向儿童消费者。儿童喜爱甜食,同时也热衷于玩耍。于是,财大气粗的纳贝斯克对奥利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。
除了在设计上进行改进,还精心打造了一句在美国儿童群体中广为流传的广告语“OO Oreo”。更重要的是,奥利奥提出了经典的吃法:扭一扭,舔一舔,泡一泡。在纳贝斯克不遗余力的广告宣传攻势下,奥利奥迅速成为全美国孩子的心头好。每个孩子都会按照这种独特的吃法,先将奥利奥扭开,舔一舔中间的夹心,再放入牛奶中泡一泡后享用。
当奥利奥通过丰富多彩的广告和有趣的吃法,成功塑造出全新的品牌形象时,Hydrox却还未意识到市场风向的转变。他们依旧在强调自己是行业第一、原创品牌、正统产品,告诉消费者他们的饼干应放在精致盒子里,作为高雅的下午茶享用。然而,他们殊不知美国消费者,尤其是儿童群体,早已被奥利奥引领的新潮流所吸引。
为了给Hydrox致命一击,奥利奥顺势宣布涨价,其售价甚至高于Hydrox。这一涨价策略彻底颠覆了消费者对两个品牌的认知。Hydrox原本的高贵形象瞬间崩塌,在消费者眼中变成了爷爷辈才会喜欢的过时、廉价产品。而奥利奥的涨价行为,反而让其显得更加新潮、酷炫,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,尤其是儿童和追求时尚的年轻群体的购买欲望。
就这样,奥利奥通过这一系列的品牌重塑举措,成功实现逆袭,将Hydrox远远甩在身后。直至今日,尽管纳贝斯克的母公司历经多次收购重组,但奥利奥始终稳坐全球饼干之王的宝座。
饼干行业的本质与尴尬现状
奥利奥的发展历程深刻揭示了饼干行业的本质特征。一方面,工业化生产的烘焙产品起源于个体经营、规模受限的烘焙作坊,在行业发展过程中,两者始终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。另一方面,饼干这个品类较为特殊,它介于用于果腹的主食和休闲零食之间,在中国,将其定位为点心或许更为贴切。
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过,家中老一辈人常常有这样的习惯:在房间里放置两个大点心罐子,里面装满桃酥等糕点。很多老人一天只吃两顿饭,其余时间就用罐子里的糕点充饥,这些饼干在某种程度上类似干粮。
在满足饱腹感的功能方面,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压缩饼干;而有些饼干则更偏向休闲零食,与糖果较为相似,比如格力高旗下的百奇、百醇、百力滋等。奥利奥更倾向于零食属性。
奥利奥之所以能够战胜Hydrox,关键在于它充分挖掘并发挥了饼干的零食属性,精准针对儿童消费者开展营销活动,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然而,饼干行业如今面临的尴尬局面也恰恰源于此。
饼干属于烘焙品类,却归属于零售业,而非餐饮业。它既可以满足主食的需求,也能充当零食,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当主食和零食这两个品类不断发展壮大时,它们也会反过来挤压饼干市场的份额,而这种情况已经在现实中发生。
烘焙与零食市场变革下的饼干困境
从烘焙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,青山资本的研究报告指出了几个关键洞察:
其一,国内消费者对烘焙食品的消费习惯正逐渐养成,线下烘焙店、茶饮店以及居家烘焙市场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;
其二,线下零售店开始引入烘焙业态,现场制作并销售烘焙食品,简单来说,就是超市里开始售卖新鲜现做的面包和饼干;
其三,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,短保质期的烘焙食品在新鲜度、口感和健康程度上,远远优于长保质期的产品,尽管这类产品对物流渠道和周转率的要求较高。
综合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:随着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央厨房布局的不断完善,现做烘焙食品正逐步挤压零售包装食品的生存空间,并且从目前趋势判断,这种态势在未来很可能会持续下去,难以逆转。
再从零食市场的角度分析,近年来食品行业的最大趋势之一便是“无糖”。在现代社会,人们的营养摄入普遍过剩,尤其是糖分和碳水化合物,在当下被视为诸多健康问题的根源,从肥胖、衰老到各种生理和心理问题,似乎都与碳水化合物脱不了干系。如今,人们甚至连喝糖水都担心糖分过高。
在当下的零食市场环境中,饼干作为一种零食,显然处于劣势。首先,饼干属于糖油制品,在无糖趋势的大背景下,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。观察近几年受到资本青睐的零食品类,大多是坚果、卤味,甚至乳制品等相对“轻量级”的品类,而饼干作为零食,显得过于“厚重”,饱腹感过强。尽管近年来烘焙食品越来越多地使用代糖,奥利奥也推出过零糖版本的饼干,但市场反应并不理想。毕竟,饼干的本质是大量面粉制作而成,无论如何改良,都难以改变这一基本属性。
最后,从主食的角度来看,饼干作为正餐的替代品或补充品,其市场定位与泡面有相似之处。泡面市场如今已被外卖行业冲击得七零八落。
在我看来,外卖对中国商业的影响力一直被低估。外卖的强大之处在于,它让餐饮服务变得无处不在,在城市的任何场景、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,人们都能便捷地享受到现做的美食。而随着餐饮业的不断扩张,食品零售业的发展空间则相应收缩。过去用饼干充饥、吃泡面填饱肚子的消费者,如今纷纷转向外卖;原本用于供应零售业的食品生产产能,也摇身一变,成为预制菜工厂或连锁品牌的中央厨房。工业化的基因反向渗透到传统餐饮行业,再次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。
饼干行业的未来出路与品牌定位思考
那么,饼干行业是否就此失去未来了呢?其实也不尽然。
不过,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,每个饼干品牌都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,即究竟是将自己定位为主食,还是零食。从实际情况来看,近几年发展态势较好的饼干品牌,大多是朝着零食方向发展。
以奥利奥为例,它不仅推出了巧轻脆等轻薄化产品,还不断推出各种新奇口味,积极开展跨界合作,推出众多周边产品,在营销方面不断创新,花样百出。此外,奥利奥碎作为一种甜品食材,可用于制作冰淇淋、蛋糕等,从这一角度而言,奥利奥坚定走零食路线的策略是非常明智的。
当然,走主食路线的饼干品牌也并非完全没有机会。例如,太平梳打近年来发展态势良好。此外,还有一些品牌主打场景消费,推出早餐饼干,这也算是一种可行的思路。但总体而言,作为主食,饼干的市场竞争力或许不及面包。除此之外,市场上也有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品牌,比如江中猴菇饼干,它另辟蹊径,走保健品路线。
归根结底,一个品牌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,最关键的是要明确自身定位,即“我是谁”。
在当今这个市场环境日益分明、消费者需求愈发极端化的时代,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那些特色不鲜明、效果不显著、场景不明确的产品和品类。在餐饮行业,做火锅、烧烤要追求极致的辣味,饮料要甜到极致、浓郁到发腻;在健康饮食领域,宣称无糖就要做到完全零热量,追求健康就要彻底摒弃盐、糖和油脂。一切都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,不留丝毫余地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饼干这种处于商业“中间地带”的品类,处境尴尬也就成为必然。
在饮食消费领域,我们可以想象,有人单纯为了享受美食的美味,不在乎是否吃饱;也有人仅仅为了填饱肚子,对食物的口感并不在意。但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好吃,又有那么一点点管饱的食物。
世界的多样性恰恰来自那些中间地带。社会的繁荣辽阳股票配资,物质的丰盛,也是因为每一个消费者在商业的光谱上都能找到属于他的选择。